喜欢

收藏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内涵式”暗战频发,商业营销需坚守合规底线

  发布于2025-08-0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牟静萍 实习生 袁垚鑫

为及时有效监测企业在社会、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风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通过壹点智库品牌大数据平台,定期跟踪、监测和评价A股上市公司的ESG风险,并进行重点报道。

7月28日—8月3日,本周有1205家A股上市企业被央媒省媒报道过敏感信息。与上周相比,敏感信息量下降的有900家,信息量增加的有856家。

本期ESG风险敏感信息涉及不正当竞争、广告合规与商业道德、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从ESG层面分析,主要涉及社会(S)、治理(G)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

近期,商业营销领域多个争议事件引发公众关注,日化品牌的“内涵式”广告语涉嫌不正当竞争、电梯里的“魔性洗脑”广告因噪音扰民遭诟病、线下门店闭店潮再现……这些现象既折射出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暴露出行业在营销合规与社会责任上的短板。

内涵式”营销引争议:品牌暗战背后的法律风险

近日,日化行业一场围绕广告语的争议持续发酵。上市公司拉芳家化(603630.SH)旗下品牌拉芳推出的“小金条发膜”广告,被指直接“内涵”竞争对手宝洁旗下潘婷品牌,引发舆论热议。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7月中旬,潘婷“三分钟奇迹”洗发水因“文字游戏”登上微博热搜。荔枝新闻指出,该产品背面标注“潘婷三分钟奇迹”是注册商标,产品名称并非功效宣称;潘婷相关负责人7月14日回应称,该商标于2020年注册,在包装及电商页面均有清晰标注。

就在潘婷深陷争议后不久,拉芳迅速推出新品广告。其天猫旗舰店宣传海报显示“‘1分钟’不是商标,我们真修复”,线下地推广告则直接发问“3分钟也算奇迹?”,并强调“使用1分钟修护秀发累积损伤”。网友纷纷表示,拉芳此举明显针对潘婷,“堪称直接贴脸开大”。截至8月4日,拉芳家化(603630.SH)和潘婷方面,均未获得进一步回应。

图片来自拉芳旗舰店

拉芳的“内涵式”营销并非个例。近期,多个行业出现类似“拉踩”竞争对手的广告案例,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大润发在溜溜梅货架旁贴出“离了个大谱,买溜溜梅还需要花260元办会员?”的标语,被指内涵山姆会员店(此前山姆因上架平价零食遭“不符合高端定位”的吐槽)。大润发回应称,标语属个别门店行为,无内涵之意。据红星新闻报道,今世缘(603369.SH)旗下淡雅国缘海报写道“3年?5年?10年?原浆、真年份?无论年份多少,好喝才是王道”“好酒不仅请兄弟,好酒大家一起喝”,被指针对洋河股份(002304.SZ)(其洋河大曲高线光瓶酒强调“100%三年陈酿”“请兄弟喝好酒”)。今世缘回应称“不清楚谁做的图,难以溯源”。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杨娟表示,此类广告若存在虚假宣传,或通过暗示、影射让消费者误解竞争对手,可能违反《广告法》;若通过贬低对手抬高自己,损害其商业信誉,则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面临法律诉讼与赔偿。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则指出,“内涵式”营销虽能低成本博眼球,但易引发公众反感,损害品牌声誉,不利于长远发展。

电梯广告“噪音霸权”:魔性循环背后的民生困扰

与“内涵式”营销相比,电梯里的“魔性洗脑”广告则因“强制灌输”引发另一种争议。据深圳晚报7月28日报道,多位市民反映电梯广告“过于聒噪”。在罗湖京基东方颐园,市民崔女士称早高峰电梯里“‘牙线就用小鹿妈妈’重复8遍,孩子写作业时会突然模仿”;上班族小孙则表示,从1楼到28楼的2分钟内,某饮品广告“香香香香香,把我喝美了”循环播放9遍,“下班本就疲惫,被吵得更烦”。据深圳晚报报道,东门168大厦、华隆园等小区电梯广告最大音量达76分贝,平均64分贝,远超《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居民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的限值,已构成扰民。

广告从业者周先生透露,电梯广告依赖“短时间强记忆”逻辑,15秒广告塞进重复口号即可“强行植入”,因低成本、高覆盖成为商家“流量密码”。但监管存在短板:内容依赖投放方自审,音量标准无细则,物业因广告收益对乱象默许。深圳晚报记者致电分众传媒(002027.SZ),其客服人员回应,广告音量由各地分公司调整,“物业没有权限改”。而物业则将责任推给传媒公司。市民崔女士反馈:“投诉后双方互相‘踢皮球’,最后不了了之。”

深圳市法学会理事潘翔指出,根据《民法典》,电梯属业主共有,广告投放需经业主同意,收益应归业主;《广告法》禁止广告“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重复洗脑广告可能扭曲儿童认知。经济学专家余丰慧建议,政府应出台专项标准,明确电梯广告内容与音量;业委会在物业合同中明确审查责任,有权要求下架违规广告;同时鼓励运营商创新形式,减少“强制灌输”。

线下闭店潮再现:日本户外品牌Snow Peak全线撤离杭州

除营销争议外,线下零售近期再现闭店消息。据界面新闻报道,曾在杭州布局多家门店的日本户外品牌Snow Peak已于8月初关闭所有杭州门店,门店招牌及内部设备均已拆除,员工陆续分流。该品牌杭州区域前员工透露,闭店主要因“持续亏损”,“近一年来客流下滑明显,租金与人力成本高企,虽尝试促销但效果不佳”。

图片源自Snow Peak官方旗舰店

一位服装行业分析师表示,过去两年涌现出不少国内新兴户外品牌,但户外品牌用户圈层狭窄,导致许多根基不稳的品牌很快面临淘汰。尤其是在中国,真正从事户外运动的消费者比例极低,这也注定了户外用品很容易只停留在小众市场。

从“内涵式”营销的法律风险,到电梯广告的民生困扰,再到线下闭店的生存压力,当前商业领域的种种现象,本质上是市场竞争升级与行业转型阵痛的交织。在流量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更需守住合规底线与社会责任,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赢得市场,而非依赖“剑走偏锋”的营销手段。监管部门也需进一步明确规则、厘清权责,为行业健康发展筑牢制度基础。


The End

免责声明: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创作者本人,不代表可持续(ESG)人才网的观点和立场。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fuwu@zges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