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07:3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黄泽文,燕钰
加快推动能源“向新而变”、产业“向绿前行”,以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破局的常州,正在迈向产业格局重塑的新阶段。
在常州,这片承载过工业轰鸣的土地,正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标尺,重新丈量发展维度。9月13日,在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开幕式上,常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石旭涌正式发布《长三角ESG产业园建设方案》。这个嵌入“双碳”脉搏的未来场域怎么建?将给龙城大地带来哪些变化?
“1+3+N”,高规格打造“未来园区”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战略的目标掷地有声,如何落实好,是地方政府的一道必答题。
建设长三角(常州)双碳·ESG国际产业创新园的想法应运而生。这是常州厚植“绿色底色”的顺势而为,更是面向未来激活“绿色动能”的必然选择。
ESG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这是联合国于2004年提出的重要理念,分别是环境、社会、治理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我们将全力建设长三角(常州)双碳·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实力与示范价值的‘双碳’发展新模式。”大会现场,石旭涌如是说。
石旭涌介绍,依托高铁新城核心区,着力构建“1+3+N”空间布局,“一核”即以高铁新城星耀城为核,全面打造五大功能中心;“三区”即以绿创大厦、创智大厦、新桥大厦等为依托,组团打造双碳·ESG相关产业的专业服务区;“N区”即依托周边龙江路西侧万亩产业园、中瑞(常州)国际合作产业园、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等特色园区,为相关产业后续发展提供战略纵深和空间保障。
打造ESG产业园区,常州有底气、更有基础。
今年3月,长三角(常州)ESG国际产业创新园正式开园,成为江苏省推动绿色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从新能源精益制造到绿色服务,从智慧治理到场景示范多元融合,一场“绿色进化论”正加速构建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程式”。
位于常州高铁新城核心区的绿创大厦,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拥有4处空中花园和超1600平方米露台花园。这些花园不仅美观,更具实用性,如同“钢铁森林”里的垂直供氧体系,为办公人员开启有氧办公新境界。
事实上,近年来,常州“摸着石头过河”,已构建30个从园区到社区的近零碳场景。比如,在常州高铁新城核心区写字楼里,“空瓶回收计划”已悄然带动了一股低碳循环风潮,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也折射了市民的行动自觉。
“三大载体”联动,加速构建“楼宇成链”
5年前的常州高铁新城核心区,高新广场矗立于新龙湖畔,显得“形单影只”。彼时的新城刚刚启动建设,那时的人们或许难以想象,5年后这里会发生怎样的蜕变。
长三角最大的智慧综合能源站藏于地下,依托“水热同输”及蜂窝输配网模式,做到年减碳约1.2万吨;“光储充换”一体微电网场站、星星充电公园数光伏车棚让绿色能源融入出行日常;氢能公共自行车与地铁、公交无缝接驳,低碳交通网络跃然眼前……在ESG产业园里,这些绿色低碳的场景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占地约4.6万平方米的领航大厦以总部研发为支点,构建起“研发在园区、制造在周边、市场在全球”的ESG产业生态闭环。这里不仅坐拥国网常州供电服务中心等能源管理中枢,更汇聚了天合富家能源等光伏巨头与华润化学材料等绿色制造先锋。
楼上楼下,勾连起新能源产业链的一道道工序,从研发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孵化,楼宇之上成了产业链的决策大脑与创新策源地。
此外,新加入的成员也在不断为园区发展加码。圣戈班在园区设立常州首家世界500强市级外资总部,鼎业电力将新能源总部签约落户入园。就在8月底,省属国企苏豪集团常州公司在领航大厦正式揭牌成立,不断丰富园区的总部能级和产业类型。
智富中心更是将13栋建筑化身环保材料与智能科技的“试验场”。多重功能的建设立面和生态园区设计,本身就是ESG理念的实体化身,也吸引了一批环境治理龙头和绿色资本平台入驻。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ESG研发创新中心的三大载体形成梯次联动格局,串联起新能源研发、智慧办公与数字经济的生态闭环,将常州产业基因与ESG全球标准深度耦合。不难发现,这条由三栋楼串联的ESG产业链正为长三角装上绿色引擎,驱动低碳未来驶向新高度。
打造零碳样本,产业规模力争超3000亿元
产城融合“绿色基底”的支撑,让ESG理念能在此迅速落地。展望未来,长三角(常州)双碳·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将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集聚区,更是一个深度融合理念、技术、场景与治理的“碳中和系统实验室”。
会上,石旭涌表示,力争到2030年,长三角(常州)双碳·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全面建成并高效运营,带动形成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规模,成为常州落实“双碳”战略和ESG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
根据《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常州要培育300个微电网项目,其中,今年将建设100个微电网项目。从产业园区到居民社区,从体育场馆到工厂车间,这些由光伏、储能、智能控制系统组成的“微型电力系统”,正让城市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毋庸置疑的是,长三角(常州)双碳·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将成为一个真正“可感知”的零碳样本。
低碳不仅是技术指标,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微电网+虚拟电厂”运营模式,常州建设“光储充换放检”一体化智能场站,打造全市首个近零碳机关,实现年耗电量降幅超50%,二氧化碳减排超2000吨。
园区更长远的价值,在于其“可复制”的范式意义。它不仅是常州响应“双碳”战略的窗口,更致力于为全国高新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从制定ESG标准体系、构建产业联盟,到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引入影响力基金,常州正在打造一个资源集聚的“强磁场”,引导人才、资本、技术在此交汇。
在这里,零碳是一种新的产业语法,也是一种新的城市文明。常州,正以此作答——关于绿色,关于未来,关于一个可持续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