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践ESG:向核心业务要创新力

2025-10-28 9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暨首届ESG国际博览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会议期间,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围绕央企在ESG实践中的独特角色、本次年会上央企展现的创新实践,以及中国如何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同时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践行ESG,央国企须发挥表率作用

“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彭华岗指出,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方面,所有企业都应积极学习与落实,但对中央企业而言,这更是头等大事和重要任务。

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精神中强调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双碳”目标等,都与ESG的核心议题高度契合。因此,践行ESG既是国资委的要求,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必须在这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此外,中央企业天然应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国有企业的股东是国家,而国家代表的是全体人民。因此,无论是对于利益相关方、政府还是社区,央企都肩负着天然的责任。从央企的战略和使命来看,其始终要将国家战略、“国之大者”置于首位,这决定了其必须在ESG领域发挥带动作用。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链创新”。中央企业、大型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不仅自身要做好ESG,更要带动产业链、生态圈共同践行ESG,共同落实国家战略,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向核心业务要ESG创新力

随着ESG理念的逐渐深化,企业在ESG实践中有哪些创新实践?

彭华岗表示,近年来,无论是哪类企业,在ESG的认知和实践层面均有显著提升。

“就创新而言,关键一点在于企业如何运用自身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ESG中国·创新年会连续三年发布“卓越实践”案例,这些并非普通案例,而是具有广泛影响力、能持续推动ESG落实的重要事件。

举例来说,民营企业腾讯推出的“分分捐”,利用技术平台动员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使小额捐赠便捷透明,并可追踪善款用途,体现了技术驱动下的社会责任实践。

国企中国节能环保投资集团长期致力于ESG相关领域,参与长江大保护,持续研究推动碳减排,其业务本质与ESG高度契合。

首钢搬迁是典型的ESG实践,通过迁址并采用先进技术,实现能耗降低20%—30%,排放大幅减少,原工业设施改造为酒店等新业态,带动园区发展元宇宙、高科技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央企中盐集团将废弃盐穴改造为储能设施,用于储油储气,实现资源再利用,也是重要的ESG创新。

彭华岗表示,这些案例表明,企业正通过核心业务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形成ESG实践的重要创新。

构建ESG“中国方案”

面对全球ESG发展趋势,中国如何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同时,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对此,彭华岗认为,ESG是联合国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国际性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体系化及评级评价,推动“资本向善”和“商业向善”。国内ESG工作,如央视的中国ESG发布及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均与国际接轨,同时立足本土议题(如乡村振兴、双碳目标)。当前国际评级机构侧重不同,明晟(MSCI)关注财务重要性,晨星(Morningstar)侧重风险重要性,而中国更强调“影响重要性”,即企业行为的外部性——需扩大正外部性,降低负外部性,综合考量对政府、社区、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我国在接轨国际标准的同时,正逐步建立自身体系。如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参考了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框架,但更强调“双重重要性”(财务重要性与影响重要性)。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持续更新,今年大幅提升供应链ESG管理权重,正是体现影响重要性的具体举措。

“归根结底,践行ESG需回归初心,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而非仅将其视为企业工具或表面文章。”在彭华岗看来,中国将在融合国际共识与本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ESG标准体系。(图片由会议主办方提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