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2日讯(记者 夏淑媛)10月30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财联社政经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财联社金融ESG论坛在京圆满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众多代表,各方围绕ESG发展深入交流,分享了一系列前沿解决方案与成功实践,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周道许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ESG数据资产化是一场风险与价值的动态平衡,我们既要看到它驱动决策升级、重塑企业估值,以及催生金融创新的巨大机遇,同时也应看到,数据孤岛、数字鸿沟、隐私泄露等现实挑战,尤其要警惕算法漂绿。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ESG数据资产化正在从理念倡导迈向制度实践的深水区。ESG数据资产化不只是一个技术工程,更是国家战略工程。

针对ESG数据资产化面临的挑战,周道许提出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从政府主导推动标准统一与监管穿透,以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规范与人才体系,以企业内控实现数据治理与战略融合,尤其要特别善于利用隐私计算等区块链可信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让安全与共享不再对立,打通安全和共享的壁垒,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没有高质量ESG数据资产,新质生产力易偏离绿色航道
ESG数据资产化,是企业把在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维度的行为、绩效与影响,通过标准化流程与技术手段,转化为数据。
以企业在节能减排为例,周道许从行为、绩效与影响的数据化、核心数字资产转化,以及战略过程体现介绍了数据资产化的三大维度。
在他看来,ESG数据资产化的意义在于与国家战略的协同。
一是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新质生产力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据”是新要素。ESG数据资产化激活“数据”要素,将其与“绿色”发展底色融合。所以,通过企业环境绩效数据化,为技术创新提供靶点,增厚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成色”。
二是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ESG数据资产化为产业转型提供导航,将可持续发展基因内嵌于新质生产力。”周道许表示,没有高质量ESG数据资产,新质生产力易偏离绿色航道。
三是与“绿色金融”的协同。绿色金融面临信息不对称等瓶颈,高质量ESG数据资产为其提供解决方案。ESG数据资产化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定价依据,催生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使绿色金融从宏观倡议走向精准滴灌。
ESG数据资产化使企业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在驱动决策质量跃升方面,周道许介绍,ESG数据资产化最大的优势,是使企业决策从经验驱动全面转向数据驱动。过去依赖管理层经验和直觉的决策方式,如今将被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所取代。
在精准量化风险方面,通过对气候相关数据的资产化管理,企业能精准量化不同升温情境下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同时,ESG数据资产化还能提前预警风险,提升决策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在催生可持续创新动能方面,ESG数据资产为企业提供持续改进的“仪表盘”和“导航图”,让企业清晰看到自身在关键指标上与行业标杆的差距,基于数据对标产生的压力和动力,将原本被视为“合规成本”的ESG投入,转化为构筑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投资”。ESG数据资产化还将激发企业在节能降耗技术、绿色产品研发、循环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在重塑企业估值逻辑方面,资本市场衡量企业价值的逻辑从“历史财务”转向“未来价值”,优秀的ESG报告成为衡量企业长期韧性、管理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先行指标。此外,拥有优质ESG数据资产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吸引更广泛的长期主义投资者。
“所以,ESG不仅是一个政策理念,它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融资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的估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周道许说。
“报喜不报忧”的选择性披露和美化数据的“漂绿”行为普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ESG数据资产化优势显著,然而其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周道许指出,当前ESG数据资产化主要存在三大困境。
一是数据标准困境。目前,全球存在多个主流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从国内来看,不同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引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企业披露的数据可比性差,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孤岛”。
二是数据质量存在短板。目前,A股市场的ESG报告仍以自愿披露为主,且经过第三方独立鉴证的比例不高,“报喜不报忧”的“选择性披露”和美化数据的“漂绿”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许多报告中充斥着定性的描述和愿景式的口号,而真正能够用于模型分析的硬核定量数据却严重缺乏;ESG数据大多以内嵌于年报的形式按年发布,这种“后视镜”式的数据,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自身进行实时风险预警和动态决策的需求。
三是技术难度巨大、成本门槛过高。对许多企业而言,要将分散、老旧的生产、人力、财务、供应链等“烟囱式”系统打通,构建一个能够自动采集、清洗、整合ESG数据的先进中台,技术难度巨大。而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需要高昂的前期IT投入和持续的运营成本,这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构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
四是专业人才短缺。ESG数据资产化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市场极度稀缺能够横跨环境科学、社会学、公司治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金融学这六大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正是人才的“认知瓶颈”与结构性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将数据转化为洞察、将洞察转化为价值的能力。
纵有三大困境当前,却难掩ESG数据资产化方兴未艾之势。周道许表示,ESG数据资产化正迎来战略机遇期。
政策层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新国九条”强调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引导提升投资价值,发展高质量、可信赖的ESG体系成为国家战略的明确指向。
在顶层设计明确指向的同时,监管规则也在加速落地。去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A股开启从“自愿”到“强制与半强制并存”披露的跨越;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为构建中国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迈出关键一步。
此外,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颠覆传统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式,能实时抓取和分析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如新闻舆情、社交媒体等,提高ESG数据覆盖率、时效性和穿透力,还能预警“漂绿”行为。同时,区块链技术以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为解决ESG数据信任问题提供革命性工具,可追溯供应链碳足迹、为绿色资产权益确权,构建“可信”数据资产。
构建“穿透式”数字监管能力,在董事会下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挑战固然严峻,却非无解之题。针对ESG数据资产化面临的困境,周道许给出四个方面的治理对策。
政府监管行动方面,周道许提出加速标准统一与国际接轨,构建“穿透式”数字监管能力,设立“监管沙盒”鼓励创新,以及夯实公共数据基础设施。
在行业自律举措上,周道许建议推动各行业协会研究制定符合行业特点、有实质性影响的ESG关键绩效指标清单和披露指南,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在企业内控上,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独立董事领导,将核心ESG指标纳入高管薪酬考核,确保战略自上而下贯穿。此外,企业建立权责明确的ESG数据治理体系,明确数据所有权等,建立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标准,转化数据为可信资产。
技术赋能方向,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企业从业务痛点出发,精准定义技术应用场景,确保技术创新真实、可衡量的可持续价值。
(财联社记者 夏淑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