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ESG转型卡在中小微企业:资金与标准两道坎待破

2025-11-03 5

中国财富网


关注

“改造设备降碳却贷不到款,报送ESG数据却没有标准。”近期,不少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反映,ESG转型卡在了资金与标准两道坎上。

  随着ESG从企业个体行为转向全链协同,如何让供应链上的“小字辈”跟上转型步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从链主企业的标准输出到金融工具的精准对接,一系列实践正试图打通供应链ESG的“最后一公里”。

  中小微企业的ESG转型难题

  如今,供应链ESG不仅是企业步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响应“双碳”战略的必由之路。然而,大量中小微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因能力与资源所限,已成为供应链ESG绩效提升的瓶颈,这不仅使全链协同效能难以释放,也为供应商管理带来更多挑战。

  认知与能力双滞后,让中小微企业ESG转型不知从何下手。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暨首届ESG国际博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周国平直言,部分中小企业对ESG的认知停留在合规成本层面,基础的实践框架尚未建立,“纸面合规、选择性披露”的问题突出。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物资部主任郭自豪认为,作为“产业链的毛细血管”,许多中小微供应商对ESG存在认知盲区,缺乏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除了认知滞后,标准缺失也成为转型路上的拦路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表示,全球ESG披露曾因标准碎片化陷入困境,而国内供应链ESG管理也缺乏统一框架,不同企业对供应商的要求差异较大,中小微企业需重复适配,成本陡增。

  郭自豪表示,建立供应链ESG生态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数据孤岛、信息不对称,这会增加链上企业的沟通成本,同时使供应链风险管理和协同治理面临挑战。

  受到资金与技术双重制约,让中小微企业ESG转型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中小微供应商面临生存压力大、资源有限的困境,ESG转型所需的设备改造、技术升级、人才引入等投入,对它们而言是沉重负担。郭自豪以电力装备行业举例,该行业的供应商大多是重资产运营,转型升级成本高,绿色生产改造投入比较大,回报周期长,这种情况会导致单靠供应商自身力量难以实现技术和资金方面转型发展的突破,易使ESG推进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

  此外,“内外脱节”问题导致企业与供应链ESG沦为“两张皮”。行业观察发现,症结在于一些企业仅将ESG视为对供应商的外部要求,而未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治理和管理流程,最终造成资源无法协同,整体效能大幅折损。

  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突破瓶颈

  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困境,越来越多链主企业开始扮演领航者角色,通过标准共建、技术共享、生态协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突破瓶颈,构建供应链ESG新生态。

  统一的标准是供应链ESG落地的基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刘明忠认为,应以全链协同打造ESG实践的创新路径,推动龙头引领、链上协同、平台赋能的ESG生态体系建设,鼓励核心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将ESG标准向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延伸,打造绿色采购、责任制造、低碳物流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链,共建共享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协同推进供应链ESG管理与价值提升。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风控及ESG负责人吴肖介绍,公司建立起供应商的ESG管理体系,涉及管理目标、实施方案、评价考核等方面。

  与此同时,链主企业还应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填补所属领域空白。中国五矿集团董事长陈得信表示,未来公司将积极构建国际化ESG支持体系,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发展金属矿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金属矿业ESG发展共同体,联合上下游企业制定供应链ESG管理规范。

  标准的落地离不开技术支撑,链主企业应将自身的绿色技术、管理经验向供应商开放。平高电气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已建立“绿色技术溢出机制”,通过联合创新工作坊帮助供应商优化工艺、降低能耗。郭自豪表示,公司的部分精密工件供应商,在平高电气指导下,优化了工艺路线,产品合格率从92%升至100%,同时还实现了节能降碳。

  国网国际的实践更具国际视野。公司在巴西建设的美丽山八百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2017年至2024年,不仅累计输送清洁电能超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1.8亿吨),还向巴西、智利等国分享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技术,带动当地供应商提升绿色运营能力。京东则推出行业首个获得四大国际认证的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平台,填补了零碳物流、碳足迹核算的空白。

  链主企业还可通过整合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搭建转型朋友圈。东风汽车集团董事刘艳红表示,公司牵头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40余家企业攻关,量产首个国产高性能MCU芯片,既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中小芯片企业成长。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乐表示,中国节能设立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基金,创造性地以基金方式使用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贷款,通过一揽子项目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污染防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污染防治。

  让ESG优异表现变成真金白银

  仅靠企业间的协同并不够,还需金融工具与政策引导形成合力,让中小微企业的ESG转型“有钱可赚、有资可融”,真正实现价值变现。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建议,要充分发挥绿色低碳领域优势,构建跨部门、跨机构协作机制,促进数据、资源、人才流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家生认为,需加快完善ESG法规体系、评价机制与激励政策,同时加快对ESG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生态协同上加强沟通协作。中国节能是气候投融资创新的智囊团、服务队,在政策支持下,公司深耕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助力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转型领域,为超过100家银行提供了从双碳规划、投融资核算到绿色运营支持的多种专业服务。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ESG因素纳入授信决策,让ESG表现优异的企业获得绿色溢价。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所副总监刘蔚表示,全球ESG ETF规模已超8000亿美元,截至6月末,全球可持续基金规模超3.5万亿美元,MSCI ESG评级为AAA的企业所吸引的指数型基金是评级为CCC的企业的15倍,良好的ESG管理有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在一系列服务举措加持下,沪市已形成信息披露、评级和投融资良性互动的生态。截至9月末,上交所已联合中证指数公司累计发布164条ESG等可持续发展指数,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可持续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为供应链ESG提供“价值出口”。上交所推出“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从评级指导、信息披露、正向激励等六方面发力,帮助企业提升ESG价值。刘蔚表示,上交所通过国际投资者大会等平台,帮助企业以更有效的ESG叙事让价值可视化,沪市上市公司单独披露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的比例已达到57%。

  通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小平表示,公司将ESG指标纳入高管考核,同时以供应链准入标准培育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上百家企业绿色转型。

  从链主企业的标准输出到金融资源的精准滴灌,供应链ESG正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的实践瓶颈,推动实践从单点尝试走向全链共赢。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绿色变革的未来需要大家一起缔造,供应链上的每一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是参与者,也都是受益者。伴随更多链主企业开放资源、更多金融创新政策落地,供应链ESG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就更深厚的绿色底色。

原文转自: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