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观察报)
转自:企业观察报

10月24日—26日,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暨首届ESG国际博览会在北京首钢园召开。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在领导致辞环节作主题发言。
刘萌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民营企业贡献了超过60%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就业岗位;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制造等关键领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和稳定保障;外资企业“在中国、为世界”,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因此,企业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ESG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实施者和推动者。
活动当天,刘萌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就中国企业ESG工作的多个重要议题做了深入交流。
01
新挑战和新机遇
当被问及现阶段中国企业的ESG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和新机遇时,刘萌表述了一句形象的比喻——“船行中流”,即机遇与挑战实为一体两面,形态新且复杂,可能浪遏飞舟,抑或载舟远航。
这一兼而有之的现状,恰恰标志着我国ESG工作正在从表面合规走向深层融合。
在机遇层面,人工智能(AI)正逐步演变为ESG管理的“战略加速器”。在2025年,大量领先企业已将AI应用于碳核算、供应链风险预警等核心场景,这一方面引发了效率与精准性的革命,一方面切实驱动了绿色创新。
在挑战层面,首先是伴随技术创新而来的治理挑战。当AI成为ESG的“加速器”时,其本身也带来了新的ESG风险,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巨大的能源消耗。
其次,在推动中国企业更好走向全球舞台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体系的结构性瓶颈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监管趋严,企业ESG工作已从撰写报告、回应评级进入到必须搭建内部管理体系的“深水区”。许多企业的ESG工作仍由公关部门或投资者关系部门负责,而真正决定企业ESG表现的生产、研发、供应链等核心业务部门参与不足。简言之,许多企业内部的ESG工作与主营业务是“两张皮”。
诚然,技术的发展为ESG事业带来了新机遇。不过,设若某家企业未同步提升自身的“治理内功”,不能构建起全员参与、全流程贯通的ESG管理体系,则其同业竞争力也可想而知。
02
“骨架”+“血肉”
刘萌认为,在2025年中,我国ESG事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系统化、深层次整合的新阶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政策驱动构建了坚实的“骨架”,而企业实践则赋予满是活力的“血肉”。
具体而言,首先是顶层设计完成闭环,中国特色ESG战略路径清晰。
2025年,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为核心的中国式ESG金融战略,完成了从宏观指引到微观落地的关键一跃。从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到央行等部门的《统计制度》,一套覆盖200多项指标的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此举等于是擦亮了ESG理念,使其可衡量、可考核、可融入主流金融体系。
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内的机构迅速将顶层政策转化为要求上市公司“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支持绿色企业上市”的操作细则。这套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政策体系,为中国ESG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和驱动力。
其次是可持续披露体系“从有到优”,标准与强制力并行。
2025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气候》征求意见稿,采用了与国际主流接轨的“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四大支柱框架,并明确要求披露范围三供应链碳排放,这标志着中国的披露标准正在向高质量、实质性迈进。
同时,沪深北交易所构建了“国家准则+交易所指引”的双层执行体系,对主流指数成分股企业实施强制披露。这种安排既体现了监管的刚性,也给予了市场(特别是北交所的中小企业)一个适应和成长的弹性空间。一个统一、规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信息披露生态正在快速成型。
再其次是企业实践从“成本项”跃升为“竞争力杠杆”,生态共建成为新范式。根据福布斯中国的调研数据,已有超过60%的企业认为,ESG已从财务报表上的“成本项”,跃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杠杆;70%的企业将其核心ESG举措与业务战略深度绑定,直接驱动了业绩增长。当前,领先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越了自身减排的“独善其身”阶段,正主动扮演“链主”角色,将ESG要求穿透到供应链的每一个末梢。
“总的来说,2025年的中国ESG事业,正在政策的有力牵引下,通过企业将ESG内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务实行动,走向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的价值重塑。”刘萌说。
03
中国企业的5个落脚点
刘萌认为,如想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中国企业下一阶段的ESG工作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顶层筑基。企业可以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直接监督重大ESG风险并建立清晰的追责体系。同时,将核心ESG成果与高管薪酬激励深度绑定,从根本上激发管理层的执行动力。在运营层面,应成立跨职能的常设团队,全面推动ESG在业务流程中的融合与评估,破除内部协作的壁垒。
二、融ESG逻辑于战略。企业需超越孤立的环保或慈善举措,系统开展“实质性议题分析”,准确甄别对自身长期价值构成关键影响的ESG要素。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者要制定分阶段的量化目标,并将ESG维度全面纳入产品设计、市场策略与投资评估中,积极开拓绿色经济与可持续金融等新兴模式,使ESG从合规成本转变为增长动力。
三、强化风险管理。企业必须构建对供应链ESG风险的持续监测与溯源机制,完善覆盖供应商准入、评估、整改到退出的闭环管理。同时,企业应前瞻量化气候变化、劳资冲突、信息安全等非财务风险对财务状况的可能影响,使其在决策中可视、可控,从而提升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四、以可信数据支撑ESG沟通。可靠的ESG数据是有效管理和对外取信的基础。企业需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分类、核算与验证机制,不断提升信息透明度与可比性。这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期望,更是通过扎实的沟通,向投资者与客户展现企业的可持续价值与抗风险能力。
五、以文化人才为ESG后盾。ESG的持续推进最终依靠组织能力与企业文化。企业应通过体系化、常态化的培训,将可持续发展观注入企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同时,须着力吸引和培育既熟悉业务、又通晓ESG政策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这项长远事业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支持。
据了解,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面向中国企业提供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加速器项目,包括气候雄心企业加速器项目(Climate Ambition Accelerator, CAA)、性别平等目标企业加速器项目(Target Gender Equality, TGE)、青年专业人才SDG创新项目(SDG Innovation Accelerator for Young Professionals, SDGI)等。这些项目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帮助企业快速提升ESG实践能力,是成员企业提供能力建设、最佳实践分享和国际交流的平台。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期待与更多中国企业携手,不仅帮助企业自身提升ESG治理水平,更共同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刘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