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是指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场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其物质价值的一种自愿减排新方式。碳普惠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企业等日常的减排行为进行一种激励,是目前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方式。
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居民消费端产生的碳排放也不能忽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翁翕在沙龙上指出:我国家庭生活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占到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左右,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比例还会持续上升。由此不难看出,我国个人消费端的减排空间巨大,减排潜力可观。
“提倡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宣传标语,作为一条宣传政策,确实做到了深入人心,但是人们实践中正真做到还是需要时间检验。如何鼓励人们做到这些呢?国家推行的“碳普惠”机制或许能解决。
我国的碳普惠机制在政策上起源于2020年“双碳”战略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提出。下面是碳普惠政策的一条时间线:
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中提出,“中国推进‘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激励全社会减排行动”。
2022年6月,由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减污降碳协 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
202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要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碳普惠”和“碳普惠合作网络”被写入报告获得充分肯定。报告指出,要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多家机构推动成立的“碳普惠合作网络”创新碳普惠机制有利于激励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探索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
2022年11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展现了我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进展,报告中指出,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蔚然成风,在政府引导下,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
互联网+碳普惠
将碳普惠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再合适不过的推广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发布了有关地方的碳普惠政府文件,大大鼓励了地方开展碳普惠建设的工作。2023年4月4日杭州亚组委公布了“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的阶段性成果:该活动启动一年来,全国已有超过1亿人次通过绿色出行、减纸减塑、循环利用等低碳行为,在杭州亚运会官方绿色公益开放平台“蚂蚁森林”上向本届亚运会贡献“绿色能量”。蚂蚁集团将从碳市场购买等量的“碳信用”捐赠给亚组委,助力中和杭州亚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12月14日上海和青岛发布的“沪碳行”“青碳行”同时上线T3出行新能源车低碳出行场景,为市民提供新能源车出行消费端碳减排量服务,用户通过授权后,可将T3出行的里程核算为碳减排量,并在碳普惠App内实时兑换获得数字人民币,这种新能源网约车低碳出行碳减排量与数字人民币收益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成为全国首创。这些各式各样的“平台”有力的激励了居民进行减碳降碳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