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过去四分之三,ESG事业在这一年的发展可谓频遭挑战。
一方面,在政治风向逆转以及种种经济问题的影响下,美国国内掀起了“反ESG”浪潮。唯一超级大国的倒退,不免引起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不安。另一方面,欧盟ESG事业的基本盘相对稳定,但这位“领跑者”显然也主动放缓了步伐,稳中求稳,以“减负”之姿力保ESG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01
美国:“急刹车”与“开倒车”
1月20日,特朗普在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当天便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8天之后,联合国收到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正式通知,退约将于2026年1月27日生效。
特朗普身在共和党阵营,而共和党控制的红州代表的多是能源重工业和制造业集团的利益,如得克萨斯州、阿拉斯加州。此类地区的政治风气较为保守,区内选民普遍固执地认为气候政策易损害能源经济,所以对利好气候的政策多持抗拒态度。这也是特朗普在两届任期内掀动“反ESG”浪潮的基本原因。
据悉,特朗普上任伊始便签署了《能源独立与经济增长行政令》,冻结了所有联邦ESG采购指引,这意味着联邦采购将不再考虑供应商碳足迹。
紧随其后,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在2月3日致信联邦退休金“节俭储蓄计划”(TSP)董事会,要求剥离所有使用ESG筛选的被动指数基金,总规模约780亿美元。
“节俭储蓄计划”是针对美国联邦雇员及军职人员设立的一项退休储蓄和投资计划,是全球最大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节俭储蓄计划”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历来为业内人士称道。这一剥离使得全球最大公务员退休金被硬性指令迫使“去ESG化”,直接引发了华尔街被动资金的重新配置。
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投票通过了《气候披露规则暂停令》,正式暂停2024年3月生效的Scope3披露要求,并启动重新评估程序。由此,相关上市公司不再必须披露供应链碳排数据。
7月25日,美国能源部叫停了“联邦绿色贷款计划”二期,冻结约190亿美元低息贷款额度,涉及电动车充电、绿色氢能等23个项目。这一举动迟滞了多个州级绿氢项目。
从拒绝参与国际组织到叫停政府采购以及施加金融压力,美国联邦政府在行政、监管、立法三个方面着手,意在全面剥离ESG因素。
但因为实行联邦制,“反ESG”潮流并未在该国呈现“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资料显示,包括伊利诺伊州、华盛顿州、纽约州在内的一众蓝州,在今年上半年纷纷出台了维护ESG事业的相关政策,这为有志于ESG事业的机构或个人保留了赛场。
02
欧盟:稳中有松
从年初到今后一段时间内,关于ESG态度的“欧美分立”局面无疑还将持续。
9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处正式向WTO提交《反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立场书》,称其对美国钢铝出口构成“歧视性负担”。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反对行为会为双方后续的贸易争端埋伏笔,进而升级美欧绿色贸易的壁垒。
无论是规避惨烈的贸易战争,还是斟酌相关法规的实际操作性,欧盟都要对既有的ESG规则加以调整。
因此也就出现了2025年的欧盟ESG政策柔化现象,即推出法规简化、落地延迟、适用范围缩小等具体的新举措。这一系列举措旨在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同时保持绿色转型的战略方向。
2月2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一揽子”简化法案,将强制披露义务的企业范围缩小约80%,从强制披露义务中移出了非拥有1000名员工的“大型企业”(同时满足1000+员工及5000万欧元营业额或2500万欧元资产总额)标准的企业,限制企业不得向员工少于1000人的上下游企业索取超出自愿披露标准的信息。
4月3日,欧盟议会投票通过了“时钟暂停”指令——该指令亦为“一揽子”简化法案的构成部分,同时推迟了部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尽职调查要求的适用日期,并调整了尽职调查条款的成员国立法转换期限。
6月18日,欧盟委员会确认了CBAM小额豁免条款,年排放低于50吨二氧化碳的进口商可豁免申报,预计覆盖约80%进口商。
相较于柔化现象,强制要求也并未缺席。
8月18日,欧盟的《新电池法》正式生效。《新电池法》要求所有在欧盟销售的电池披露碳足迹,并设定回收目标。
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欧盟在加强可持续发展监管的同时,亦关注企业实际执行中的合规成本与可持续转型能力。
03
中国的机遇
在“欧美分立”的客观大环境下,中国的ESG事业虽有挑战,但机遇也迎面而来。
以电动汽车为例。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将取消7500美元的个人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受此影响,美国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势必进一步放缓。据安永预测,电动汽车在美国汽车销量中占比过半的局面将迟至2039年,相较此前预测约推后5年。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趋势将大大影响美国车企今后在国际电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1—6月,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7万辆,增长2%,相对近几年增速最低。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142万辆,同比增长41%,占世界纯电动车市场份额64.5%。
因此,当美国出现类似的电动化进程放缓的反ESG市场波动时,必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
据晨星公司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基金遭遇连续第二年的资金外流,流出金额高达196亿美元。
中国国内ESG投资市场的发展则更为积极。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国内已形成了包括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私募基金、被动指数在内的相对丰富的ESG投资产品谱系,同时也不断有新政策支持绿色金融与ESG信息披露规范化。简言之,中国的ESG市场已令国际投资者无法忽视,此后的大额资金流入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美国ESG事业逡巡不前之际,中国在抢占市场、争取资金和强化标准话语权等方面都大有可为,进而实现在全球绿色竞争中的“超车”。
此前,欧盟关于ESG工作的严苛要求一度使得中国企业不寒而栗。今年3月前后刮起的“强制下班”风,就与《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密切相关。
但从目前看,欧盟ESG政策的柔化现象也给了中国企业休整的机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种种豁免举措,为中国的出口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合规窗口期”。
不过,休整不代表可以躺平。
长期来看,“绿色门槛”仍将逐步提高,中国企业必须提前布局数据系统、提升供应链治理能力,以应对三年之后的“强监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