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31 09:00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为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宏观数据稳增长,绿色动能的支撑愈发强劲。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亮点颇多,其中绿色转型步伐稳健,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作为绿色转型的微观主体,企业正将绿色理念深度转化为实践动能。以建发股份(600153.SH)为例,其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经营,以绿色理念赋能钢铁、浆纸、纺织品等产业链低碳转型,同时深度布局新能源供应链上下游,为锂电、光伏、储能等产业的发展赋能加速。
建发股份的ESG答卷已获得各界广泛认可,2024年以来屡获殊荣,含金量持续提升。2024年10月,建发股份入选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评选的“2024年上市公司ESG优秀实践案例”;2025年7月,华证指数公布了新一期的ESG评级结果,建发股份获得A档评级;2025年8月,建发股份在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评级为A-,位列全市场前10%,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股份这份深植于业务基因的担当,从来不是“额外成本”,而是企业穿越市场周期、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核心底气。
不难看出,从宏观政策引导方向,到企业层面的具体实践落地,二者形成了高效联动。这不仅让GDP增长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更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ESG 成全球企业价值新标尺,建发股份锚定可持续赛道
ESG是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缩写,作为综合考虑企业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情况的企业评价标准和投资理念。
2004年,联合国首次正式提出ESG概念。如今,ESG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一把新标尺,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作为“《财富》世界500强”建发集团旗下核心成员企业,早在ESG理念普及前,便已锚定可持续发展赛道。其信息披露实践持续领先:自2010年开始连续12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开始连续4年披露中英文版ESG报告,并在2023年度将其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4年,建发股份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承诺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发布了首份《碳中和白皮书》,展现出一家龙头企业的责任担当。
从具体实践看,翻开建发股份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不难发现其在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大维度的系统性布局早已形成成熟体系。
在绿色发展领域,建发股份的举措覆盖“减碳、节能、循环”多个层面。
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中,建发股份严格遵循国家绿色建筑标准,持续推进绿色建筑设计、海绵城市设计、装配式建筑技术、BIM技术、超低能耗建筑等绿色建筑实践,提高项目质量和建造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构筑安全舒适的绿色低碳建筑,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4年,建发股份新增已落成的绿色建筑项目个数12个,其中绿色建筑二星级项目1个,绿色建筑一星级项目8个,绿色建筑基础级项目3个。
在社会责任方面,建发股份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要求融入企业发展,深度响应国家“三农”政策。公司制定了《社区政策》,系统性地构建了“需求反馈、风险管控、成果共享”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延伸、教育赋能、儿童关怀、民生保障四大支柱,致力于实现企业与社区在资源循环、价值共创、发展共生等方面的深度协同,共同构建可持续的社会。
而在公司治理方面,建发股份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成立由董事长牵头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ESG(环境、社会、治理)指标纳入各业务单元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层面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
“建发股份作为一家全球化布局的公司,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始终坚持以‘专业、共进、生生不息’的品牌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经营,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更高效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社会价值的持续创造。”建发股份董事长林茂表示。
价值成长与“业绩韧性”共振,建发股份穿越周期
在全球商业市场中,ESG的影响力正持续扩散。为客观衡量企业ESG表现,多家评级机构整合公司自主披露报告、公开市场数据等多渠道信息,将企业的ESG实践转化为可量化的评分与评级体系。
穆迪ESG的综合评估显示,ESG得分较高的公司具备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资金流韧性更强,更有可能实现长期的价值创造。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指出,ESG得分高的公司通过资源管理,运营效率提高了10—20%。
建发股份ESG评级,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比如在国际ESG评级方面,建发股份在标普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CSA)中得分为45分,排名位列全球前12%,是目前国内供应链行业得分最高的企业。
回顾建发股份发展轨迹,即便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周期中,其始终以稳健增长态势展现出 “价值成长” 与 “业绩韧性” 的深度共振,成为穿越行业波动的典型样本。
从长期经营数据来看,1998年上市至2024年,建发股份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增长状态,其中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46%;公司净利润年均增长23.79%;净资产年均增长27.60%。
从短期业绩表现来看,建发股份的抗周期能力进一步凸显。2025年上半年,建发股份的供应链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78.45亿元,同比增长1.62%;归母净利润14.2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同期,建发股份房产板块表现更为亮眼,实现合同销售金额708.3亿元(全口径),同比增长7.31%;权益销售金额534.57亿元,同比增长5.07%,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建发股份这份“业绩韧性”的来源,与其在ESG领域的投入形成了正向呼应。
在核心的供应链业务板块,建发股份搭建起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将ESG相关要求融入供应商准入、绩效评估及能力建设,持续强化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水平。
具体到2024年,建发股份进一步推进供应链风险管理精细化,比如完善国际制裁合规管理、强化新客户、新商品管控等等,既保障合规运营与供应稳定,也为业绩稳健增长筑牢支撑。
同样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导向,在房地产运营业务中,建发股份不断拓宽价值边界,围绕房地产开发、城市更新改造、商业管理、物业运营等核心环节,打造更加立体、高效、可持续的城市运营能力。
2024 年,建发股份旗下建发房产代建的厦门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保障房项目。该项目遵循中国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融入光伏光导系统、智能垃圾处理设施等创新措施,兼顾节水节能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建发股份的业务实践,既回应了民生需求、创造了社会价值,也为公司开辟了 “城市更新+绿色能源” 的新增长赛道,形成 “社会价值落地—商业机会转化” 的良性循环。
从供应链的风险管控,到房产项目的差异化竞争,建发股份的实践清晰印证:ESG 从来不是企业经营的 “额外成本”,而是穿越市场周期、构建长期竞争力的 “核心引擎”。
ESG实践再深化,建发股份为GDP绿色增长注入微观动能
建发股份的ESG实践,已经超越了单一企业“自我提升”。在国家GDP “含绿量”持续提升的宏观背景下,企业的ESG表现已成为衔接微观实践与宏观绿色增长的关键纽带。
ESG评级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企业对接全球绿色经济、融入宏观发展大局的 “通行证”。建发股份不仅国际ESG评级位列行业前列,在国内评级方面也保持领先。
比如2024年,建发股份在WIND ESG评级为“A”,并入选2024年度Wind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100强。2025年7月,华证指数公布了新一期的ESG评级结果,建发股份获得A档评级。
2025 年以来,建发股份ESG实践再深化。比如近期,公司通过展会成果展示、跨界生态合作、绿色项目落地等多元方式,将ESG理念进一步转化为更广泛的具体行动。
9月中旬,建发股份参加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2025全国供应链创新展上,充分展示公司在供应链数智化、国际化、绿色化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实践应用。
10月15日,建发股份消费品集团旗下建发生活资材,与纽交所上市公司云米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净水及相关领域,双方围绕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拓展和供应链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协同赋能产业链客户,共建高韧性、可持续的全球产业生态。
在绿色项目落地方面,建发旗下建发清洁能源、建发新兴能源、建发高科的业务领域涵盖海内外产品营销、项目开发与投资、清洁能源供应链及产业链运营三大板块,持续开发建设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截至2024年末,公司投资已建成工商业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约30MW,投资金额超过1.9亿元。
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既是建发股份拓展绿色业务边界的有力尝试,更为GDP绿色增长中的“产业协同”与“技术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不止于产业端的深耕,建发股份还将ESG实践延伸至社会领域,通过公益行动等传递可持续理念。
通过上述实践,建发股份既拓展了自身绿色业务边界,也为GDP绿色增长注入可感知、可量化的微观动能。
整体来看,对建发股份而言,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场 “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力与定力的 “长跑”。在向绿而行的道路上,建发股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要带动行业、社会共同迈向可持续的未来,让ESG的价值在长期实践中持续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