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来自ESG领域领军企业、专家学者及公益组织齐聚广州,共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发展的新路径。 主办方供图
10月24日,由南方都市报湾财社主办的2025责任中国ESG年度盛典在广州举行。来自ESG领域领军企业、专家学者及公益组织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发展的新路径。现场,南都湾财社发布了《2025年度企业ESG调研报告》,并公布了年度ESG创新实践案例。
《2025年度企业ESG调研报告》发布
联合利华、贝泰妮等入选ESG创新实践案例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在活动致辞中指出,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一系列政策标志着中国ESG步入标准化、常态化、精细化的新阶段。这既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也是媒体转型的重要机遇。
“南方都市报作为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媒体,长期关注并推动ESG发展,致力于从传统信息传播者向数据驱动的智库型媒体升级。基于这一使命,我们启动了‘商业向上:2025年度责任中国ESG专题’,聚焦质跃未来、科技向善与绿色同行三大方向,并实地调研多家ESG实践先锋企业,对A股企业ESG披露情况开展系统研究。”活动现场还颁发了年度ESG创新实践案例,联合利华、宝洁、贝泰妮、海底捞等企业入选。“这些鲜活的案例和创新实践,是‘商业向上’最生动的注脚,也是我们将要分享和发布的宝贵成果。”刘江涛表示。
通过能效提升直接节省能源开支
良好的ESG表现助企业进入高端供应链
在“双碳”目标下,企业发展该如何与ESG实践实现平衡?大湾区碳中和协会秘书长罗绮萍指出,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对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走向不够清晰。“目前仅有大型企业能聘请国际咨询机构制定全面的双碳策略,中小企业相对被动。”
“对于企业而言,推行环保举措或将带来成本上升,但从品牌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品牌势能达到一定程度时,ESG的相关举措是大众对品牌期待中的应有之义。”霸王茶姬公共事务中心企业社会责任部副总监熊梓富认为。
Intertek天祥集团绿色环境部华南区负责人李铭盛认为,ESG不应被视为成本负担,而是高效的风险管理和价值投资。“我们帮助企业计算两笔账,一笔是降本账,比如通过能效提升直接节省的能源开支;另一笔是增值账,如良好的ESG表现助企业进入高端供应链、获得绿色融资或赢得消费者信任,这些都能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和商业机会。”
贝泰妮集团公关总监、董事长助理钟巍表示,严格的ESG管理是在规避“未来的巨额成本”。今天在环保、合规上的投入,是在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环保罚款、供应链中断乃至品牌声誉受损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当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消费者,因为认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选择贝泰妮时,ESG就直接从报表上的‘成本项’,变成了利润表上的‘收入项’。”
关注
南都发布年度ESG调研报告 A股ESG披露 央国企领跑
活动现场公布了《2025年度企业ESG调研报告》。统计显示,A股上市的大消费企业披露差异显著,部分企业虽披露报告,却存在“报喜不报忧”“关键数据缺失”等问题,涉及供应链碳排的范围3碳排放更是多数消费行业的集体盲区。这种分化既反映行业特性与监管压力的差异,也暴露出消费企业从形式上的披露,向实质治理转型的挑战。
A股ESG披露行业梯队分明
央国企领跑民企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近三年实现量质齐升,但行业与企业性质差异导致分化显著。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10月9日,A股5506家上市企业中,2572家披露了ESG报告,披露率达46.71%,较2023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较2022年提升约12个百分点,增长势头稳定。
行业间则形成“三大梯队”:高披露行业(>70%)以银行业(100%)、非银金融(86.75%)为代表,受益于强监管与高社会关注度。中坚行业(40%-70%)集中在大消费领域,如食品饮料(56.15%)、美容护理(54.84%),驱动因素为品牌声誉与消费者需求。潜力行业(<40%)包括电子(38.11%)、汽车(38.02%),ESG风险认知仍在提升阶段。
企业性质差异更为突出,其中,中央国有企业2024年ESG披露率达95.67%,近乎全覆盖。2024年A股上市民营企业总数为3442家,整体披露率却仅32.8%,存在明显差距,反映出民企对ESG价值的认知仍需深化。
ESG将成消费企业硬约束
鉴证与供应链监管加码
“今后的五年,对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投融资项目总监李晓真表示,未来五年将是全面实施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双控目标的关键年份,要开展从国家到省到市的碳预算管理制度,还要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和产品碳足迹这五碳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的落实、开展。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辛斌透露,“有些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发债时,ESG报告可以帮企业降低利息或质押的资金。如果企业ESG绩效做得好,其经营价值会很高。ESG绩效做得不好,这类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是有风险的。对险资、长期需要投资的企业来说会很关注这块的表现。”
在监管趋严、资本市场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大消费行业的ESG发展正步入以监管驱动力为核心的新阶段,未来趋势概括为以下四点:
鉴证将成为ESG披露新门槛。辛斌认为,当前消费行业ESG报告“报喜不报忧”“选择性披露”问题突出,未来证监会及相关机构将强化信息鉴证要求,缺乏第三方背书的ESG数据公信力将大幅下降,尤其是范围3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关键指标,第三方鉴证可能从自愿转为强制,倒逼企业提升数据质量。
反贪腐与商业道德披露将成硬要求: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企业治理中的反贪腐、商业道德不再是内部管理问题,而是关乎资本市场信心的核心风险点。未来监管将要求消费企业公开反贪腐制度、举报机制及查处案例,推动治理透明化。
监管合力倒逼低披露行业改进: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正协同修订会计师事务所备案管理办法,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对于燃气、小家电等低披露行业,监管将通过提高合规成本,如未披露企业面临问询、评级下调,推动其加速ESG信息披露,缩小与高披露行业的差距。
供应链ESG风险将成为企业核心风险点,也将是未来ESG竞争的关键领域。消费行业供应链碳排占比高,未来监管与资本市场将要求企业不仅披露自身ESG绩效,还需将审核延伸至供应链,公开对供应商在商业道德、反贪腐、劳工权益、碳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举措与绩效。
分析
白酒行业
95%披露率领跑大消费
质量与鉴证短板凸显
统计发现,白酒行业以95%的披露率领跑大消费行业,但高披露率背后隐藏质量短板,核心数据缺失与第三方鉴证不足,制约ESG公信力。
从披露规模来看,20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中,19家发布独立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17家连续三年持续披露,行业对ESG的重视程度领先。但报告类型与质量分化显著:19份报告中仅15份为完整ESG报告,4份社会责任报告在环境、社会、治理维度存在大量指标缺失,未能覆盖全领域信息。
环境数据披露是主要短板:作为“用水大户”与高耗能行业,仅10家企业披露范围1+2碳排放总量,5家披露排放强度,范围3碳排放仅贵州茅台、水井坊两家披露;水资源管理方面,仅7家披露总耗水量,4家披露耗水强度;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仅4家企业公开相关数据,无法全面反映行业绿色转型进展。
治理与鉴证环节同样薄弱:11家酒企明确董事会承担ESG职责,10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但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挂钩的企业仅舍得酒业、*ST岩石两家,ESG激励机制尚未普及;第三方鉴证比例偏低,仅贵州茅台、五粮液、水井坊3家引入第三方机构验证数据,其余企业报告真实性依赖内部声明,公信力不足。这一差距也体现在MSCI ESG评级中:贵州茅台为A级,水井坊为BBB级,古井贡酒、五粮液等为B级,老白干酒、舍得酒业等为CCC级,评级分布与披露质量高度匹配。
饮料乳品行业
近半数企业披露ESG报告
包装减塑与全链碳中和成亮点
饮料乳品行业27家A股上市公司中,13家披露2024年ESG报告,披露率为48.15%,细分领域差异与绿色实践创新成为行业鲜明特征。
细分领域披露意愿分化明显。乳制品企业披露积极性更高,19家乳制品上市公司中12家披露报告,占比超六成;软饮料企业披露率偏低,8家公司中仅东鹏饮料1家披露,反映出乳制品行业因产业链长(涉及原奶供应、加工、冷链),对ESG风险的感知更敏锐。
包装减塑与循环利用是行业创新焦点。东鹏饮料将产品收缩标签从PVC全面替换为更环保的PET材料,减少不可降解塑料使用;光明乳业首创全国牛奶纸盒回收活动,定期以有偿方式回收牛奶纸盒。全产业链碳中和实践逐步深入:伊利股份制定《2024年“零碳未来”工作推进方案》,将ESG管理延伸至上游供应链,与核心原奶供应商合作推广粪污低碳处理与还田技术。
休闲食品行业
72.73%披露率背后
仅两家企业实现关键数据全披露
休闲食品行业11家A股公司中,8家披露了报告,盐津铺子、洽洽食品、三只松鼠等8家企业发布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万辰集团、黑芝麻、有友食品等3家未披露。多数企业存在关键数据缺失,仅少数头部企业实现较高质量披露。
具体来看,仅盐津铺子、洽洽食品两家详细披露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数据,以及员工结构、社保覆盖率、流失率等社会数据,达到“全维度量化披露”标准。甘源食品、劲仔食品仅披露部分指标,其余企业报告聚焦品质管理、公益活动等定性内容,环境与社会维度量化数据严重不足。
Wind ESG评级印证了质量差距:盐津铺子、洽洽食品获A级,甘源食品、来伊份、劲仔食品获BBB级(管理水平一般,风险一般),好想你、三只松鼠获BB级(管理水平较低,风险较高),良品铺子及未披露企业获B级(管理水平低,风险高)。
调味品行业
披露率仅33.3%
供应链碳管理集体“缺席”
调味品行业中,18家A股上市公司中仅6家披露2024年ESG报告,披露率33.3%。头部企业表现分化:海天味业在环境维度构建系统性框架,明确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量化数据佐证减排进展。但千禾味业ESG报告环境章节仅以“三废治理达标”定性描述,未披露碳排放总量、污染物排放等基础量化指标,Wind ESG对其评级为B级,反映其ESG管理仍停留在表面。
供应链碳管理是全行业短板:6家披露企业均未测算并披露范围3碳排放数据,而调味品行业因涉及原材料种植、运输、包装等长链条,范围3碳排通常占总量的70%以上。数据缺失导致行业无法评估全价值链环境影响,也难以制定针对性减排措施,制约绿色转型进程。
家居行业
范围3碳排放核算仍是普遍盲区
知名企业治理缺位与数据短板并存
在A股轻工制造行业分类中,家居用品又按成品家居、卫浴制品等细分。Wind统计显示,卫浴制品(71.43%)、瓷砖地板(66.67%)披露率较高,受益于出口业务面临的国际ESG监管,成品家居(52.94%)、定制家居(46.67%)处于中游,其他家居用品(29.17%)披露率偏低。
尽管部分头部企业披露了范围1+2碳排放,但范围3碳排放核算仍是行业普遍盲区。此外,部分知名企业连续缺席ESG信息披露。皮阿诺、大亚圣象、曲美家居、趣睡科技、张小泉等知名家居企业连续多年未发布独立的ESG报告。其背后暴露的产品质量、供应链管控乃至债务危机等问题,进一步折射出企业在ESG层面的“失语”往往与经营风险存在关联。
家电行业
白电披露领先,小家电滞后
废旧家电回收成ESG实践亮点
家电行业ESG披露呈现“白电强、小家电弱”的格局,白电企业因全球化布局在推动ESG管理,但小家电企业披露率不足三成。白电行业披露率达80%,显著高于全市场45.7%的平均水平:美的集团持续推进供应链碳管理,披露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成为行业供应链ESG管理标杆;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等头部企业均搭建完整ESG治理架构,将ESG融入生产、研发、销售全环节。
22家A股小家电上市公司中,仅苏泊尔、莱克电气、九阳股份、科沃斯、石头科技、富佳股份6家披露了ESG报告,披露率27.3%。未披露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导致行业整体ESG管理水平偏低。
废旧家电回收成为全行业的ESG实践亮点。美的集团截至2024年末累计回收旧家电875万台,目标2030年累计回收5000万台;海尔智家2024年回收旧家电769万台;格力电器回收并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813万台(套),转化为再生资源15.76万吨。
美容护理行业
披露率不足六成
医美关键指标缺乏第三方鉴证
美容护理行业ESG披露率约54.84%,企业间数据透明度差异大,医美领域虽披露率较高,但关键指标缺乏第三方鉴证,公信力待提升。
12家A股个护企业中,仅百亚股份、中顺洁柔、稳健医疗、登康口腔、两面针5家披露ESG报告;环境管理方面,5家企业均提及废水废气治理,3家通过光伏设备实现能源替代,两面针、稳健医疗探索可降解包装;碳足迹追踪深度分化,仅中顺洁柔以具体产品为例,分析原材料加工阶段碳排放占比,优化生产工艺。
15家A股化妆品企业中有9家披露了报告,拉芳家化、敷尔佳等名企未披露,敷尔佳上市以来从未发布ESG报告,反映部分企业对ESG的认知滞后。已披露企业中,丸美生物、上海家化、珀莱雅、贝泰妮等均未披露范围3碳排放。
4家A股医美企业中,3家披露了ESG报告,但华熙生物、爱美客等企业的碳排放等关键指标未引入第三方鉴证,数据真实性依赖内部声明。华熙生物称报告数据来自内部文件与公开资料,爱美客依赖运营原始记录,缺乏外部背书导致数据公信力不足。
(数据来源:Wind,南都湾财社ESG研究课题组统计)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