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

收藏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ESG驱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圆满举行,“产学研金用”共探价值创造新路径

  发布于2025-11-0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ESG(环境、社会、治理)则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力量。从全球范围看,绿色转型、社会责任、治理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共识和发展趋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恩禹说。

       11月2日,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承办、每日经济新闻支持的“ESG驱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从合规披露到价值创造”主题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管理学院金色大厅圆满举行。来自学界、企业界、金融界的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ESG从“合规披露”到“价值创造”的进阶之路。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与“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ESG已从企业的可选动作升级为核心战略。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论坛现场,王恩禹介绍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学科交叉“BEST”(Business、Engineering、Science、Technology)战略指引下,将ESG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为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浙大智慧和力量。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经理黄波在致辞中表示,如今,ESG之于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当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全面融入企业战略,企业便能在风险管理、创新驱动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的跃升,进而迈向基业长青的可持续未来。

“ESG的本质是驱动商业向善”

当前,ESG已不仅是企业合规的“生命线”,更是撬动长期价值、构建竞争壁垒的“金钥匙”。

主题报告环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系教授、博导,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韩洪灵将ESG定义为“21世纪最重要、最复杂的全球企业自我革命”,并指出其兴起根植于对工业文明负外部性的反思、对无限增长模式的警示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关切。他强调,ESG的本质是“驱动商业向善”,其本源动力并非仅仅来自外部的监管压力或金融市场的倒逼,而应是企业内在的共益型企业家精神。

韩洪灵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在推动ESG实践过程中,最好、最本原的力量仍然是企业家的精神。”韩洪灵说,“共益型企业家精神是驱动ESG战略实施的第一动力。商业伦理是共益型企业家精神的底线原则以及ESG战略实施的逻辑。它要求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这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推动企业向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演进。”

理论落地离不开外部环境的规范与引导。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ESG信息披露要求不断提升,如何将这些高阶的理论要求转化为可执行、可量化的管理策略,成为摆在所有上市公司面前的现实挑战。

东方财富证券上市公司咨询部执行董事何然随即从资本市场一线视角,拆解了ESG监管升级下的企业应对策略。他认为,ESG定位有三个方向,即公司价值评价的新维度、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工具和武器以及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企业级方法学。何然指出,当前中国企业践行ESG主要受政府监管推动、投资驱动和价值链要求这三大动力驱使。

何然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2024年4月,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共同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针对此类监管要求,何然提出“六步走”管理策略,即内部组织、外部倾听、企业组织、指标和目标、提高透明度和主动出击。

“ESG的价值在于提供前瞻性的非财务指标”

未来,ESG不再只是一项合规任务,更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的关键机遇。尤其对高科技制造企业而言,如何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ESG理念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为善和商业价值的统一,是衡量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海康威视作为ESG的先行者,提出“THRIVE”可持续发展理念,以“Tech for good-科技为善”为核心,着力于“员工与社区(H)、技术创新(R)、可持续治理(I)、价值链协同(V)以及生态与碳中和(E)”五大领域。

主题演讲环节,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奉玮提到,2018年至今,海康威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经历了服务社会、智赋民生、科技赋能和科技为善几个阶段。海康威视始终坚持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业务,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致力于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全球科技企业。

奉玮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他指出,ESG报告不仅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展示平台,也是外部相关方观察公司价值的优质素材,传统的财务指标往往是滞后的,而ESG的价值在于提供前瞻性的非财务指标,但同时需要看到,ESG的分析研究和价值传播也面临如何让相应指标体现前瞻性的挑战。

海康威视将技术创新、网络数据安全与合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将低碳产品与商业价值合二为一,结合ESG的指标收集形成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闭环管理,确保ESG活动创造经营价值。

海康威视的实践展示了科技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将ESG理念融入产品和运营,实现ESG活动与经营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

而当这种创新力量汇聚到城市和产业层面,便催生了更宏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零碳园区。零碳园区不仅是企业绿色转型的载体,更是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细胞”。

随后,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零碳学院院长张亚龙带来了关于“零碳园区”的实践分享。“零碳园区是整个城市零碳和企业零碳的纽带,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自己如何建设零碳工厂,而往往园区要覆盖工厂,同时园区又往往是一个经济开发区的缩影,经济开发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张亚龙说。

张亚龙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他指出,中国零碳园区建设的逻辑,是基于国家“双碳”战略下清洁能源领域全球领先的产业优势、巨大的技术储备和清洁能源产业升级,例如特高压技术将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绿色电力源源不断输送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国产化突破。

张亚龙认为,2025年到2030年,零碳园区将成为企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试验田和新机遇,要求企业必须进行零碳技术、模式与运营相融合的系统性创新,将企业零碳理念融入园区的零碳细胞、零碳单元和零碳场景构建中,从而实现城市生态价值和产业的协同成长。

“产融协同是实现ESG价值创造的关键”

无论是企业层面的“科技为善”,还是城市层面的“零碳园区”,都指向ESG实践的最终目标:价值创造。而要将这种价值最大化,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就必须打通产业端和资本端之间的壁垒,实现产融协同。

圆桌对话环节,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系副主任钱美芬的主持下,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围绕“从报表到表现:解码ESG驱动价值创造的产融协同之路”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传化智联功能化学品事业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王永伟首先从产业实践角度分享了企业践行ESG的挑战与价值。他指出,传化智联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优化、节能改造、绿色电力使用,不仅实现了环境效益,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然而,推动ESG战略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宏大的目标融入日常管理,尤其是将ESG目标纳入高管和部门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需要自上而下的决心和体系化的工程。

浙富控股董事长助理、浙富资本总经理姚玮则从资本方的视角,阐述了ESG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对拟上市公司而言,ESG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估维度。对于涉及重大环境、社会或治理风险的问题,ESG是“一票否决项”,而良好的ESG表现,则是“加分项”,能够带来更高的估值和更强的融资能力。他强调,ESG表现是企业内控和治理水平的体现,也是降本增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获得金融支持的关键。

商道咨询合伙人马源作为连接“产”“融”的“智”方咨询机构代表做了分享。结合商道咨询20年来为众多中国企业、跨国机构提供ESG咨询、ESG评级提升的服务经验,她强调了企业高质量ESG信息披露在产融协同中的桥梁作用。她指出,资本方需要的是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披露,尤其是规范披露的ESG数据表。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不仅能帮助企业全面、系统地了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也能帮助资本方识别企业的风险和机遇,从而打破产业端和资本端之间的“无形的墙”,降低企业的绿色融资成本。

当前,ESG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基业长青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机遇。本次论坛通过与理论、实践、监管和市场的对话,为中国企业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从合规披露到价值创造的跨越,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行动指南。

未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将继续秉承BEST交叉战略,持续关注ESG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为推动ESG理念的普及、赋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每日经济新闻


The End

免责声明: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创作者本人,不代表可持续(ESG)人才网的观点和立场。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fuwu@zges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