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 月8 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中国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白皮书说,节能是从源头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抓手,循环经济对碳减排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减排固碳的重要途径。中国深入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白皮书强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广泛参与、共同行动。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面向未来,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携手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守护好绿色地球家园,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国际:欧盟理事会就修改《欧洲气候法》达成一致。欧盟理事会11 月5日宣布,各成员国就修改《欧洲气候法》达成一致并形成立场文件,欧盟理事会还批准更新欧盟及成员国2035 年减排目标。根据文件,欧盟理事会维持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中期气候目标—到2040 年在1990 年水平基础上减少90%的温室气体净排放。欧盟理事会同时引入碳减排相关措施,如成员国可自2036 年起通过购买国际碳信用额度,抵消不超过1990 年排放总量5%的减排任务、允许成员国在不同领域和政策工具之间灵活调配,在不影响整体进展的前提下解决个别领域的减排不足问题等。欧盟理事会提出设立审查条款,允许欧盟委员会在一定条件下提出气候法修订案,对2040年减排目标进行调整。此外欧盟理事会还决定将针对建筑和道路交通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时间从2027 年推迟至2028 年。欧盟理事会当天还批准了欧盟及其成员国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即到2035 年在1990 年基础上实现66.25%至72.5%的减排,并将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前正式提交。
ESG 产品跟踪:
数据统计截至2025 年11 月8 日,
债券:我国已发行ESG 债券达3725 只,排除未披露发行总额的债券,存量规模达5.6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占比最大,达61.80%。
本月发行ESG 债券共49 只,发行金额达500 亿元。近一年共发行ESG债券1151 只,发行总金额达12,363 亿元。
公募基金:市场上存续ESG 产品共940 只,ESG 产品净值总规模达11,564.34 亿元人民币。其中ESG 策略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45.30%。
本月发行ESG 产品共0 只,发行份额为0.00 亿份,近一年共发行ESG 公 募基金234 只,发行总份额为1,582.65 亿份。
银行理财:市场上存续ESG 产品共1143 只。其中纯ESG 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54.77%。本月发行ESG 产品共34 只,主要为纯ESG 和社会责任,近一年共发行ESG 银行理财1156 只。
指数跟踪:
截至 2025 年11 月7 日,本周主要 ESG 指数除中证300ESG 领先外均跑输大盘,其中万得全A 可持续ESG涨幅最小,上涨0.59%;中证300 ESG领先涨幅最大,上涨1.09%。近一年主要 ESG 指数均上涨,其中深证ESG300 涨幅最大,上涨13.59%,300ESG 领先(长江)涨幅最小,上涨8.21%。
ESG 专家观点:
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徐鸣一:碳资产管理已从“可选项”跃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成为企业抢占绿色赛道的核心竞争力。徐鸣一指出,建设成熟稳健的全国碳市场是支撑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核心基础。全国碳市场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核心行业的约3700 家重点排放单位、约80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碳市场覆盖规模居全球首位,累计成交额已突破520 亿元。市场覆盖广度与活跃度持续攀升,为企业碳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她强调,碳资产管理需协同三大核心发力:一是加强碳排放管理,精准开展碳盘查和碳核算,力争形成可管理的“碳账本”;二是完善碳减排管理,挖掘企业减排潜力并转化为碳资产,助力企业从“基础合规”迈向“资产升值”;三是重视碳资产价值实现,通过交易管理与碳金融工具,以创新产品为支点,为企业绿色发展造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