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水生态环境好不好,“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直观表征。当前,受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流量变化、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河湖生态环境修复应当重点关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健康,推动治水模式由传统工程治理型向生态综合治理型转变。
明确河湖治理目标
为确保各项保护与修复举措有序落实,需从短期治理转向长期生态修复并进行系统性规划,推动河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原则。以提升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出发点,协同推进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一方面,要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相关规定,采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恢复路径。另一方面,对于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的区域,采取科学、适度、精准的人工干预,通过生态缓冲带建设、水生植被恢复、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等措施,维护河湖水生态系统平衡,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加速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落地实施,以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重视流域生态系统同周边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联动保护以及协同修复工作,促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迁徙,构建更广泛的生态安全屏障。
抓实河湖自然保护区优化整治。注重生态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理念,通过扎实落实生态流量、改善水质、恢复栖息地、可持续利用资源、防控入侵物种及恢复河流连通性六大行动,确保保护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筑牢河湖生态屏障
为维护美丽河湖生态系统健康,需加大水生生物养护力度,全方位保障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运用严谨科学的调查方法,对流域范围内的生物物种与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普查,掌握物种的种类、分布状况以及生态习性等情况,同时详细评估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的面积、质量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情况,构建起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确定保护工作的重点以及优先级顺序,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重点保护。
严格渔政执法监管。健全跨部门协作、跨流域联动、跨区域交叉检查等联合执法机制,持续深化专项执法行动,把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的休禁渔以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内容列为重要执法任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擅自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等违法行为。
创新流域生物物种保护举措。将增殖放流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提高珍贵濒危以及地方特有水生生物在放流中的比重,科学确定放流物种的规格与数量,充分发挥增殖放流生态功能。同时,探索多元化的生态恢复方式,如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确保水域生态功能不受损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渔业协同发展;推进重要江河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恢复,打造生态廊道,恢复河流的连通性;对泛洪区、沼泽、湖泊等关键湿地生态系统加以修复,增强生物栖息地功能。
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根基
着力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需同步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根基,让河湖焕发新生。
强化资金保障举措。主动谋划高质量流域生物多样性修复项目,积极申请并争取中央水生态专项资金,拓展省级专项资金规模,引导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扩大资金投放总量,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美丽河湖的保护与建设。此外,对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进行创新探索,推进涉渔工程生态补偿资金统一管理、归集使用。以项目建设绩效为导向,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监督评价。
发展生物监测技术。运用遥感、AI识别、eDNA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实时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同时,将生物多样性本底分布、动态变化及保护成效等各类数据进行集成整合,搭建资源共享、信息联动、多方协同的数字平台,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朝着科学化、精准化以及智慧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推动公众参与共治。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广泛征询专家及公众意见,使公众能通过多种便捷渠道获取美丽河湖治理政策法规以及水文环境、生物资源监测报告等公开信息。另一方面,着重加强环境教育,线上依托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工作进展,普及生态保护科普内容;线下通过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组织湿地及水生动植物保护主题自然教育体验等举措,对流域内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展开保护与修复工作,营造浓厚的生态保护氛围。
持续发挥综合效益
生物多样性蕴含着巨大潜力,需巩固既有生态修复成效,保障其效益持续稳定发挥,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为美丽河湖建设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实行生物多样性名录管理。依据目标物种清单、栖息地分类、生态系统修复需求等内容编制流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名录,配套制定分级保护策略,对修复措施进行动态调整。每3年至5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结合日常执法监管工作,依托评估结果,对保护等级、修复策略与任务做出相应调整。
完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建立日常巡查管护制度,着重加强对已修复的栖息地、生态廊道等各类生态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对发现损毁或功能退化的设施和区域及时予以修复,确保其生态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同时,严格管控生态修复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杜绝出现新的破坏行为,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开展全面排查以查漏补缺,从而形成长效机制。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美丽河湖建设同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居民增收结合起来,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助力流域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朝着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让保护修复取得的成果能够惠及当地社区,从根源上稳固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